【医者之声】医生的成长
平凡,是因为我和千千万万个医生一样,都有一颗为患者着想的心;所谓特别,那是我的理想,我想做一名优秀的好医生。什么是好医生?简单的说,如果他满足了患者的需求,那就是患者心里的好医生,如果没有满足患者的需求,那就不是,哪怕他是个顶级的专家。
现实工作中,一个医生是不可能满足所有患者的,因为患者的生活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工作性质不同、性格爱好不同、所患疾病不同、需求也不同,但是作为医生的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尽可能满足每一位患者的需求,向好医生的目标去奋斗。
那么培养一名医生需要多少年呢?抛开要考试的资格证、职称证、规培诊等证件不说,需要8年的时间,才能够培养出一名独立担当的医生。你说,成为一名医生难不难?
目前我从事临床工作已经十年了,按照医生的培养周期,我已经成为了一名有经验的内科医生。在这十年当中,有许多我与患者相处的片段,仍让我记忆犹新。
其中有一位患者,我与她和她的家人认识8年了,她是一位80岁的老奶奶,因患脑梗瘫痪在床多年,生活不能自理,后来因肺部感染和泌尿系感染多次住院,老奶奶有4名子女,孩子们也都非常孝顺。住院期间,每天我都会认真查房,主动和她的子女沟通病情,在关键的时候我也会把我个人的意见与他们交流,终老奶奶安详的走了。从那以后,这几个子女的健康问题以及他们身边朋友的问题都会打电话咨询我,或者不打电话直接来找我。有时碰上我下夜班休息,有时碰上我正好在忙,我都会尽快完成手边的工作第一时间解答他们的问题。他们对我也是真心相待,嘘寒问暖已是家常便饭,甚至是上街发现有打折衣服的门店,都会给我打个电话说“孙大夫,哪哪有衣服打折呢,你可以过来看看,我给你说说具体位置啊”,其实说到这我心里很温暖,因为他们早把我当成朋友,甚至是家人,我很感谢他们。
还有一位大姐,第一次来找我看病,那时她刚从省里的某家医院门诊回来,她的病就是大家日常所说的疑难杂症。当时的化验指标很糟糕,身体状况也很差,我和她沟通病情的时候,她一脸懵懂,意识不到她的病情有多严重,也不知道怎么选择治疗方案。作为医生,当我们讲了很多关于病情的问题后,患者不仅没有理解,而且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这时候我们治疗起来是很棘手的。当时我记得我说“如果我是你,我会选择这样的治疗”,当她听我这么说的时候,眼神中充满了信任。通过治疗及患者积极的配合,她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后来的复诊,她每次都会打电话咨询我,“需要复查什么指标、需要调整哪些药物”。作为医生,我也乐意帮助信任我的病人。到现在和这位患者已经认识6年了,她恢复的很不错。有一次她给我说“非常感谢孙大夫,不好意思老麻烦你,我就相信你,把你当我的兄弟”,其实我也早已把她的手机号存在了我的手机上名称保存的是“贺大姐”。
现实工作中和患者成为好朋友的例子很多,我不是什么知名教授,也不是什么大牌专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和理解,我从心底里觉得很温暖。
当然工作过程中,也遇见过一些家属,他们认为医院就是生命的保险箱,在医院花了钱,就要治好病,一旦效果不好,就开始打骂医护人员,其实他们不知医生是比家属更希望患者病情好转的那个人。
医学是一门科学,专业性很强,有时候很难通过短时间的沟通让患者和家属理解,也很难让患者和家属在短时间内做出选择。作为医生而言,既要提出规范的治疗方案,又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状况进行沟通,加上疾病转归的不确定性,这是很难的一步。
每当患者需要我的时候,我会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体会患者的痛苦、去理解患者的心情、去征求患者的想法、去分析患者的需求、去尊重患者的选择,我绝不会生硬的质问患者 “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 “不相信我为什么还要找我看病”。
我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痊愈,也希望大家能理解,不是每种疾病都能够治愈;我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但是也希望大家知道,不是每一种疾病的转归都能如人所愿,因为医学是一门科学,它有它的局限性和未知性。
当我和患者站在一起的时候,我不再是“我”,我把我当成了患者,患者也就变成了“我”,此时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不再是我和你的关系,而是我和“我”的关系,再通过有效的沟通,患者选择了信任医生,医生也从患者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我和患者之间就成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我认为它属于一种不同于感情和爱情的亲情关系。
我希望跟每一位患者都能成为朋友,同时也希望大家理解,在诊疗的时候我必须坚持医学的原则,因为我想成为一名我理想中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