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病房楼的故事征文】继往开来 砥砺前行 ----有感于王字楼的拆迁
我1990年来到黄河医院,和王字楼一起亲眼目睹了医院从90年代初的“断奶”期,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再到立足三门峡医疗市场,迅速发展壮大,享誉豫西的光辉历程。如今,见证着黄河医院创业、成长、发展的王字楼却要完成她的使命,即将完美谢幕了。我对她的不舍之情如开闸的洪水,一泻千里,提起了情感的笔,任思绪滔滔不绝。
1990年7月,19岁的我怀揣着多彩梦想和其他9名同学迈进了黄河医院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庄严朴实的王字楼,迎接我们的医务科高立章科长向我们讲述了黄河医院的历史和企业文化。从此,传承大禹、奋进不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深深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鞭策我勤奋工作的不竭动力。
在护理部报到时,接待我的刘宝珍主任问我:“现在急诊科和内科都需要人,你想去哪儿?”“我想去病人多的科室,”懵懂的我毫不犹豫的回答。就这样,我成了内科忙碌护士中的正式一员。当时医院员工也不过400 多名,科室只有10个,王字楼包容着我们。内科病房病人很多,常常六个人的房间都是住8个病人,治疗、护理量相当的大。病房内,治疗车常无法正常出入……长长的走廊、一个又一个的6人间病房,见证了我们早出晚归奋力拼博的英姿,记录了洒下青春和汗水一步步的成长轨迹。
工作第2年,外东科要充实骨干,我有幸被调整到外东科工作。一进入外东科,就感觉到它开放宽松的气息,激发了我性格中潜在的活泼因子,改变了我的内向性格。在这里我度过了5年的快乐时光,也见证了医院创二甲的奋斗历程。那时候真可谓:人心齐,泰山移,集体荣誉感促使我们几名年轻的护士经常吃住在病房,晚上加班整理完资料之后,再互相在对方身上实体练操作,即使上后夜,夜晚的星光也眨巴着惊喜的眼睛看着我们勤学苦练。记得有一夜我把氧气筒拉到治疗室,一面练操作一边嘴里念念有词的行为还把一名患者家属给吓到了,“这孩子给忙晕了吧。”
那时候科室的护士特别的团结协作。上夜班的护士早早就到科室了,到病房看到临时医嘱,或护士长随时交办的事情,撸起袖子就干,只要有需要,大家马上进入状态。作为科室的护理骨干,我要参与科室达标、资料整理、安排技术操作培训考核、组织各种各样的理论考试,还要参与外科ICU病房的建立、承担护理小组责任等等,件件都是块硬骨头。咬着牙,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时斩获了五项技能操作比赛二等奖、三门峡市知识竞赛二等奖和三门峡市优秀护士称号。
1996年5月,25岁的我担任急诊科护士长。那时候急诊科就在王字楼的前面一楼右侧,对面是药房。夜间急诊外伤、服毒的比较多,抢救室24小时处于应急状态。在这里我见证了有生以来第一个奇迹----高压电击伤心跳停止45分钟的患者复苏成功,治愈后不留后遗症重返工作岗位。
忘不了我们抢救产后呼吸窘迫综合征产妇时首次使用经鼻气管插管和首次系统使用呼吸机;忘不了袁郑大夫和刘戈医生因为呼吸机的使用各述观点争取一致的学术态度;也忘不了在大年初一袁郑大夫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外伤患者时使我泪流满面的震撼;同时也忘不了在我怀孕7个月时面对心跳骤停患者时迅速跪在抢救床上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场景。那时候年轻的我,心中想到的只有患者,只有生命。
在急诊科我也收获了大家的信任。1998年经过院内知识、技能竞赛,全院职工评选,我有幸当选为河南省百佳护士,现在想来还心存感激。
2000年底,医院中层干部分批到广州中医院参观学习,回来后在院周会上讲述自己的体会。这次学习经历极大的转变了我们的服务理念,优质服务的浪潮在全院范围内迅速席卷。
那时候全院上下一盘棋,每周每天都在对服务进行评价。周五的院周会,各专业每次都大篇幅的陈述检查、措施落实情况。从此我们的高服务水平和精湛技术的 美名在豫西大地再次广泛流传。
随着医院日渐发展壮大,各专科技术的稳步发展吸引着金三角地区越来越多的患者前来就诊,王字楼纵是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也容不下四面八方的人潮,即便有了应运而生的4号、2号病房楼共同分流患者,却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各病区加床现象比比皆是。
在大家殷切的期盼下,3号病房楼也在今年5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医院拥有1500张病床供更多的患者使用。已近花甲之年的王字楼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即将谢幕,而我也从一名青葱少女迈入中年人的行列,随着阅历的提升,对于生活的理解已经是一种随性的从容,所以我拥有快乐的心境。
即将被拆迁的王字楼,她陈旧外形下的黄医精神历久弥新,风吹雨打愈为璀璨,早已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