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王字楼的故事征文】
王者风范
精神永传
仔细欣赏了各位大咖们对王字楼洋洋洒洒的叙述,个个都是饱含深情,无处不是真情流露。王字楼的一砖一瓦、一桌一凳历历在目,都是日夜相伴。可以说,王字楼跟我们现在在职或已离职的70、80、90年代分来的大学生,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他见证了我们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到成家、立业、成熟、稳重的中年人。这里边的故事有欢笑、有痛苦、有失望、有坚守,有失败、更有无数的成功与超越……
说起我和王字楼的故事,可能没有切心切腹的体会,也说不出我与他的深情厚谊,更没有各位前辈在王字楼与病魔刀光剑影、生离死别的激动场景,与同事和患者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但在我和他近30年的陪伴中,他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使我悟到了他的真情、包容、担当、奋进的精神传承。
初到医院
说起王字楼的历史,已是耳熟能详。当年设计、建设起点之高,不用再说。他没有华丽的外表,展现给人们的是他的朴实厚重、大气磅礴。正是他的这种气魄,才能以真情的姿态,吸纳了来自四面八方、天南海北的精英们,黄河医院才有了当年一流的医学人才和先进的硬件设备,确保了十余万黄河第一坝建设者们的身心健康。
当时的门诊支部党员合影
改革开放后,医院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服务十一局基地员工的同时,医院早开始走向了市场, 当时被称为“断奶”。凭借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加上几代黄医人的辛勤奋斗,黄河医院成为了三门峡市医疗市场的龙头老大。医院优质的服务、精湛的医术,成为了三门峡地区及晋陕豫周边广大群众看病问医的首选。
1989年,我满怀激情投入了他的怀抱。时光穿梭,光阴荏苒,一晃快30年过去了,他容忍了我的缺点与不足,见证了我的梦想与实践,也历练了我的忠诚与担当,更让我学会了他的真情与包容。
当初,我被分配在王字楼东边的制剂室工作。说起我们医院的制剂室,可能好多新来的同事们,印象不多。它在1957年成立(医院建院的第二年),逐步开展了中药制剂、普通制剂、大输液制剂的规模化生产。到90年代末,制剂室发展到辉煌阶段,制剂品种200多个,自主研发新品种30多种,如深受患者欢迎的柴金口服液、健宝生乳饮、川红注射液等制剂,年产值500余万元。它弥补了当时市场药品短缺与不足,为医院提供了质优价廉、疗效确切的制剂产品,使得好多疑难杂症得以治疗,为医院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药品检验
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那段时间,当时制剂室条件有限,设备简单,没自动化生产线、空调系统,制剂中大部分工作,如洗瓶子、配制、灌装、消毒是靠手工完成的。冬季洗瓶间冰冷刺骨,手脚冻木,夏季消毒间热浪滚滚,汗流浃背。我们当时正值年轻气盛,丝毫没有感到一点的艰苦,对于工资待遇没有过高的要求,即使每月只有40元的薪资,每个人脸上却都是满满的笑容,处处能感受到黄河医院大家庭的温暖。
当时的药剂科人员合影
王字楼给我深的印象和挑战是他中间的旋转通道。从一楼过道到二楼住院药房和三楼手术室,不熟悉这里环境的人,初次走进通道,里边昏暗幽深,难免有种恐怖的感觉。别小看它,它可是我们医院的生命通道。因为当时整个医院没有一部电梯,无数急诊抢救或需要手术的患者,都要通过它人拉手推进入手术室。它也是往病房运送药品唯一的通道,当时的住院药房,在王字楼二层,现透析室南面,从制剂室生产好的各种制剂和大输液,每天下午要大车小车通过旋转通道送往王字楼二楼住院药房。这样的苦活累活,以前都是由制剂室的老同志干,自从我们几个大学生来了之后,就接任了该项工作。第一次向住院药房送制剂,经过王字楼旋转通道时,由于没掌握技巧,在拐弯处,差一点翻车,惊出一身冷汗,几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大车制剂送到药房。在请教了老同志上楼梯的技巧后,加上我们几个人的“刻苦钻研”,认真实践,终于练就了一身好“车技”。之后的日子里,我们每天都要穿梭在这样的通道里。
从当年早走向市场,到现在2、3、4号病房楼的相继投入使用,黄医人凭借着不屈不挠,继往开来的精神,一步一步的发展壮大。虽然发展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与挫折,但他都能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在医院具备全水电系统好的经营业绩,在豫西地区受到患者信任与好评的同时,医院的领导者们,没有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黄河医院南区医院的开工建设,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更是受到三门峡市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随着黄河医院建设步伐的加大,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王字楼-----你已完成了你的历史使命,你的精神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