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病房楼的故事】 风雨同舟四十年,今生今世感激你
听说王字楼要拆迁,心情沉重,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40年来在王字楼的工作场景常在脑海中浮现。
那是1978年的一个秋季,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黄河三门峡医院。当时报到的地点在王字楼后西侧一楼人事处,马文安老师热情接待了我。办完手续后到中医科上班。当时中医科有17张病床,4位大夫,5位护士,赵海滨老师带着我。
在农村时经常听到有人说黄河医院医术高,服务态度好,医疗条件先进,是三门峡周围老百姓信赖的医院。转眼间做梦似的,我已成为黄河医院一名医务人员,相当开心自豪。夜幕降临时登手术室前的阳台上观望王字楼全景,北侧为门诊、急诊科,门前有小树林,南侧是外科病房及中医病房,中间有手术室、心电图室及图书室,楼后有花园、篮球场、夜景美好,雄伟壮观!
在中医科病房工作中,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我分管8张床位。诊断仔细准确,治疗上突出了中医特色,临床上取得了好的效果。
1982年,医院病房扩大,成立了传染病房,由李玉才主任、刘松霞护士长筹建,设立床位30张,分为消化道传染病及呼吸道传染病,医护人员13人。住院病人多为病毒性肝炎及肺结核病人,季节性传染病亦多,如夏季大脑炎、冬季流行性脑膜脑炎。记得清楚的是1984年流行性出血热以洛阳新安县为中心向周围流行扩散,三门峡地区亦是传染区。高峰期一周内收治住院危重抢救病人13人次,全科同仁在科主任领导下齐心协力,不分昼夜抢救生命垂危的病人,当时抢救成功率,临床治愈率达到较高的水平。经过传染科临床实践,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
记得那是一个年三十的中午,人们都在忙碌办年货,医生办公室突然接到紧急电话被告知平陆西韩窑村一病人上消化道大出血,让立即出急诊。当时与值班护士安排好病房工作后,我们与医务科长卫立堂一道带救护车急赴现场,实施了抢救,止血后转传染病房,经过一天一夜的抢救,病人转危为安。那时正是正月初一的下午,虽然没在家中与家人过年,但心中没有遗憾,却感到无比高兴自豪。
1986年,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急诊科上班。那时由于病床少,不能满足住院病人住院,观察病人较多,几乎夜班没有休息时间,非常辛苦。在此间我掌握了各个科室危重病人的抢救方法,强化了各种操作技术,如腰穿、骨穿、胸穿、腹穿等。特别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面有新的提高。
记得1986年11月2日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和护士王永风值班,突然接到棉纺厂门前公交车爆炸事故通知,伤情严重,要立即组织抢救。当时的行政值班是医务科梁治平科长,经过电话广播紧急通知全院医护人员立即到急诊科对伤员进行抢救。送来的第一批伤员比较危重,大约有20余人,有头外伤、骨折、肝脾破裂、内脏穿孔。在梁治平科长指挥下全体医护人员紧张而有条不紊的进行抢救。第二批运送伤员较轻,直接送入病房。经过一昼夜抢救,其中16人脱离生命危险。在这次抢救中,我从内心敬佩黄医人救死扶伤的精神,对我今后工作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同时增长了突发事件的处理意识。
1994年为了二级甲等医院达标,在王字楼东三层组建康复病房。在此期间完善了二级甲等医院需要的各种资科,病房组建按二级甲等医院制定方案进行安置,之后顺利通过验收。
2004年医院安排我到门诊工作,成立了肝病专家门诊及感染科门诊,从王字楼前一层西侧门诊坐诊,4年后又转一层东侧坐诊至今。现在门诊工作量较大,自从有了电话预约及挂号预约,很多时候星期天都有病人预约。每当我看到一些慢性病、疑难杂症的治疗都有好效果,我心中就有一份喜悦。今后仍不忘初心,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奋斗到底。
40年的时间里,黄河医院王字楼已成为我第二个家。这里有关爱我的领导,有爱护我的同事,有舒适的环境,更有我可爱的病人。工作中难免会有挫折和难题,但总有关心的目光在我身旁,默默守护从不离去。
黄河医院王字楼,我就像您的孩子,从内心得到您的关爱,在您的关怀下,我慢慢成长,慢慢成熟。在40年里,您让我收获了很多,学到了很多,领悟了很多,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感谢你。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有不知该从何说起,只能任思绪在飞扬。
黄河医院王字楼,我爱您,我会永远记住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