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新闻中心

【我和老病房楼的故事】向心中的丰碑致敬 ——写给即将拆除的黄河三门峡医院王字楼

发布时间:2017-06-30 浏览次数:
字号:
+-14

这是一幢有历史的老楼,曾在半个多世纪里,一直是除早已被拆掉的原三门峡市宾馆8座苏式小洋楼外,三门峡市区唯一正南正北向的公共建筑,因其与门前的和平路并不垂直,被很多人误认为方向不正;这又是一幢有故事的老楼,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大潮中,几经修整升级,为一个三级综合医院服务至今。

微信图片_2017王字原貌_看图王.jpg

60年风雨沧桑,从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到薪火相传、玉汝于成,创业、发展、探索、进步、提升。这座老楼,凝系着数辈黄河三门峡医院员工的工作点滴与情感悲欢,记录下他们无悔的人生印记和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懈追求与默默奉献:不必说她曾迎来多少代三门峡新市民的降生,为多少人的健康保驾护航;也不必说作为在太空卫星地图上一个醒目的三门峡地标建筑,见证了豫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多少故事和这座城市建设的时代变迁,毕竟这些都是有稽可查的辉煌历史已永载史册。

      单是从一代代黄河医院员工的成长与传承上看,这幢有历史有故事的王字楼同样堪称一座心灵上的地标,一座永远无法抹去的丰碑。

       我与王字楼的结缘始于儿时随在检验科工作的母亲值夜班。只记得二层化验室外的楼道灯光并不算明亮,甚至是带着几分昏暗,一直向病房方向延伸,天黑后,很快就剩下了漫长的寂静,这种寂静也常会被突然响起的电话声打破,随后便是母亲在检验科长长的走廊里穿梭,或是在一桌瓶瓶罐罐和仪器前忙碌,每每这个时候,我总会感到莫名的紧张,因为母亲严肃的表情已经告诉我,又有急诊病人需要她争分夺秒地工作了,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与疏漏……在这里,我看完了平生第一部琼瑶小说《梦的衣裳》,第一次亲手给自己缠出了端午节的香囊。

      一楼的旋转楼梯,每次路过,我总在想它的尽头会通向哪里?但是总也没有勇气亲自走进去一探究竟……王字楼的安静,也有点神秘,是当时王字楼给我的第一印象。或许也正是基于此,我并未像同龄人那样对医院这幢王字楼产生恐惧,反而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

     缘定王字楼则是在我入职黄河医院后,工作的儿科病房依然在二楼,只不过处于南端的东侧, 14个病室,40余张病床,不到15平米的操作间和护士站,是王字楼提供给我的职场空间。此起彼伏的啼哭、口罩和来苏水也无法阻挡的儿科特殊气味、随处可见的或黑发或白发的患儿家属、护理操作时始终环绕在身旁的挑剔而警觉的目光以及不时出现的焦躁甚至充满怨怒的神情或言语……

开始在很大程度上消解着儿时王字楼给我带来的那份亲近感了。直到看到一位曾3下病危通知,体重不足1600克的早产儿父母竟带着双方老人为孩子健康出院送来的锦旗时,做为连续上了28天特护的小组成员,我才蓦然发现,在这座本以为十分熟悉的王字楼里还有更多需要我重新认识的内容。

QQ截图张永红3.png

     8位医生,12位护士组成的儿科团队,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在秋冬季的走廊加床中,在与各行业各阶层的患儿家属的沟通中,在一个正常班也有可能延长几个小时的情况下,在一摞摞病历和护理记录的书写中,在深夜突发情况响起的电话里,在即便是夜班休息时间也要参加的培训会上……我深刻认识到了什么是敬业,什么叫奉献,什么是责任,什么叫团结。可以说,王字楼那时带给我的已然不是第一感觉产生的肤浅印象,而是用个人经历感悟出的一种心灵悸动,它正悄然影响着我的职业观念,拓展着我的视野,随时调动着我潜在的工作热情。

带着这种潜移默化,我暂时离开了王字楼,调配到医院西南角原小红楼三层的脑外科工作,同样的岗位,却已是不同的服务对象和工作要求。有了王字楼4年的历练,再加上新团队的支持与帮助,我顺利胜任了所面对的工作,也正是有了这一段的岁月,为我再次回到王字楼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或许是冥冥中注定,三回王字楼的我依然在儿科,熟悉的团队和工作环境,却已是不同的岗位和更高的要求。作为儿科护士长,我将肩负比以往更大的职责,尽大的努力为这个优秀的品牌集体添砖加瓦。王字楼里的故事依旧,但当年的心灵悸动开始渐归于平静,取而代之的则是沉稳与理性。因为,此时的我需要时时倾听诸多患儿家属的意见以及护士姐妹的心声,以形成有效的引导与协调;我需要及时化解突然出现在的护患间的紧张气氛,以促成顺畅的理解与沟通;我需要认真督导护士们积极配合科室医生的诊疗,以确保医嘱的准确与严格执行;我需要不时组织护理工作的自查自纠和业务学习,以获得护理技能和质量的稳步提升……


还是这座王字楼,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学会了如何保持镇定与有序,如何做到细致与周到,如何保证质量与效率,如何心怀体谅与宽容。而这些,在后来的日子里,化作了流感肆虐时,儿科加床100%,达到空前的81张,护理排班纵使出现24小时连轴,私下有人掉泪,但工作时忙而不乱,未出现任何不良事件;化作了病毒性脑炎盛行时,儿科收治住院患儿再达创纪录的106人,只得借用一楼内科病室,在全院协调护士增援的情况下,保证了零投诉;化作了4号病房楼建成,带着依旧满员的患儿搬出王字楼,上班人员见缝插针地收拾整理,下班人员主动放弃休息来搬运打扫的场景,做到了工作、搬家两不误,按期平稳入住;化做了当年院领导在院周会上令人动情的肺腑之言:“我要再强调一下,大家不要总是把儿科叫小儿科,我们黄河医院的儿科一点也不小!”

人们常会为缘分带来的惊喜而感叹它的神奇,似乎我对新病房楼而言,或许注定就是一个过客。刚刚安定下来的我,又开始四回王字楼,这次回归,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身份是院办副主任,工作地点在王字楼三楼西,面对的将是全新的工作。这意味着并非行政科班出身而且毫无相关经验的我,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我坚信,多年来,王字楼让我领受到的诸多心得与收获不会一无所用,缘分还将发挥它神奇的功效。

QQ截图张永红6.png

于是,在一如既往的王字楼加班中,我的办公室工作起步了,和先前注重的的规范操作不同,这里更需要在原则性的坚守中加入些灵活与创造,以应对眼前繁杂的任务。就这样,从熟悉院办文件到研读应用文写作规范;从试着草拟文案到独立承担材料书写;从进行会议记录到对外来单位人员的接洽;从协调活动的组织到服务于医院职工。四回王字楼的这一段经历又给我的人生字典增添了对自信与从容、隐忍与内敛、大局与襟怀、责任与担当的深入诠释。

如今,再次搬离王字楼又有数年,但在医院的每一天,还是绝对少不了走过这幢熟悉的老楼,青砖混凝土的方正结构,绕行其外,朴素端庄,穿行其内,冬暖夏凉。上班路上的喧嚣燥浮,可以在这略显幽暗的长长走廊里得到荡涤,让你携得一份沉静走向科室岗位。下班留下的满心疲惫,可以在这颇有几分清寂的走廊里伴随自己的跫音得以消解,让你怀上几分充实开启自己的家门。在我看来,老楼的价值不仅在于60余载的超负荷服役,更在于留给曾经在这里辛勤付出的每一位职工不朽的记忆和品质的传承,也让黄河医院新生代获得精神的濡染与洗礼。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当前,王字楼的使命即将完成,随着黄河三门峡医院的发展,它将被一座花园代替。我想,或许这正是其好的归宿,正如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落瓣,形体的消逝是为了迎接更美的春天。“王字楼”所创立的黄河三门峡医院的品牌、崇高医德、团队精神和文化沉淀必将成为每位员工心中的不朽丰碑,在医院阔步前行的大道上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辉!


相关科室| 相关医生| 相关文章| 相关咨询| 相关视频|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