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医未来之星 |张浩:倾注“心血”为患者 手握“利器”战病魔
我不是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
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
我不是歌手,不能用动听的歌喉歌咏我的岗位。
然而,我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我可以平等、善良、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生命,让生命因我的努力救治而焕发生机!
2007年,怀揣儿时医生梦的张浩毕业后来到黄河三门峡医院工作,成为了一名心内科医生。历经一年的科内轮转后,终于可以独立值班了,也许是命运对他执业的考验,仅仅是第一个夜班,就令他终生难忘。
那天大概晚上九点左右,护士突然通知张浩说有急诊会诊,当听到是“急性心梗”时,他抓起听诊器便一刻不敢耽搁地疾步向急诊科走去。因为他深知急性心梗的危重及风险性,一路上边走还边在脑海里演练急性心梗的相关抢救流程及应急处理等。到了急诊科,评估病情、建立静脉通路、静脉溶栓……所有处理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溶栓完毕,患者被送往CCU继续监护治疗,看似一切顺利的背后,却仅仅是与死神展开“抢人大战”的序幕。
十点半左右,患者开始频繁出现室颤,张浩明白这是溶栓再通性心律失常、电交感风暴,急查电解质正常,就给予极化液、胺碘酮、利多卡因等药物对症处理,并时刻在病床边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我已忘记那一夜总共除了多少次颤,却清晰地记得患者每一次发生室颤时惊恐的眼神,说实话,当时我的内心是有些惊慌的,但我却必须表现得很镇定,因为我是患者唯一的求生希望。”张浩回忆说。
室颤一次次袭来,一次次被张浩带领护理人员“击退”,那一刻,他感觉自己手里握的不是冰冷的除颤仪,而是拯救患者生命的利器,誓与“死神”对抗到底。终于,在凌晨五点左右,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张浩及护理人员悬着的一颗心才渐渐放了下来。
患者出院那天特意为张浩送去了锦旗,望着患者及家属眼里充满的感激,张浩的内心充满了身为医生的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在后来的工作中,类似的情况又遇到过很多次,但随着自己临床经验的丰富以及外出进修学习的长进,张浩在面对危重症患者时已不再惊慌,更多的是从容和淡定。
2016-2017年,因工作的需要,科室安排张浩前往长海医院进修学习,很快,张浩便可独立完成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临时起搏器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等介入操作,在处理危重症患者方面更多了些信心。后来,医院先后通过了国家胸痛中心、房颤中心的验收,规范了疾病的诊疗,也为心内科医生们提供了更多施展拳脚的舞台。无影灯在过去一直是外科手术的专利,现在随着“内科介入化”的转变,有了介入治疗这一“利器”,心内科的“铅衣人”也在无影灯下展现着青春的光彩。
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医院选派医生支援发热门诊值班,张浩秉承“院兴我荣,院衰我亡”的忧患意识,义无反顾地报了名,与其他同事们用“两点一线”的自律,在发热门诊坚守4个月,直至疫情的拐点出现。2022年,疫情波及我市,张浩又一次穿起防护服站在了抗疫的第一线,与同事们共同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自媒体时代下,张浩也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开启线上疾病知识科普工作,希望可以通过他的努力,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从医15年来,张浩从当初的一名住院医师晋升到现在的副主任医师,这一路,有成长中的艰辛,有看到病人抢救成功时的欣慰,也有获得荣誉时的喜悦。医院“服务明星”、局“先进个人”、“十佳青年医师”及“未来之星”等荣誉的获得,使张浩深知这是院里对他工作的肯定和激励。
肩负科室副主任一职,使他对肩上的责任又多了份珍重,在工作中更是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他坚信,晋升到主任医师不是他的行医终点,行医之路,任重而道远,他要成为一名“能战斗、能吃苦、能奉献”的黄医人,倾注一腔心血待患者,向病魔、向死神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