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病房楼的故事征文】 不离不弃三十年
2017年的8月28日是七夕,中国的情人节。如果说牛郎织女是银河的传奇,那么,王字楼,你就是我人生的传奇,变化的是世间的万物,不变的是我对你永恒的痴情。
我是2015年退休的,退休前就已知道,三号楼竣工后,王字楼要拆掉。但真正听到近日王字楼要拆时,酸楚和伤感还是溢满心间,就像今天,阴雨连绵,一阵相思一阵雨。王字楼给了我太多太多的美好回忆,在她期盼和鼓励的目光里,我一天天成长,我也在初心的导航中努力为她的发展、壮大燃烧自已点亮青春。
黄河医院我并不陌生,但当我知道自己将成为其中一名医务工作者时,着实让我兴奋了好长一段时间,我真幸运。1980年我被选入黄河医院,先期在故县工地医院学习,81年医院选送我们到三门峡卫校学习,一年后我被分配到黄河医院外科从事护理工作。
当时的外科在王字楼的后一排三楼东侧,是大外科,60张床位,包含了普外、胸外、骨外、脑外、烧伤、五官等专业。王字楼的前面有假山石、喷泉,可谓匠心独具,后面有大花园,一年四季鲜花次第开放,每个科室还划分了清洁区,每周科室要组织打扫一次,我觉得医院特别的美,像座世外桃源。
外科主任张中文、护士长王桂荣以及王思俊、李献一等护理老师们,对我们这些新分配的学生非常关心,认真的传、帮、带,使我们尽快掌握各项护理技能,早日胜任外科护理工作。刚到科室,对什么都很新鲜,每天有使不完的劲。记得当时科室没有清扫员,每天到科第一件事就是打扫科室卫生。护士长每天都来很早,总是第一个,大家都说:“护士长总来这么早,叫我们怎么办呀?”王护士长说:“我家离医院近,孩子也大了,早点来干活“”。瞧,多么朴实的语言,也庆幸遇到了这么好的护理带头人,外科的护理队伍养成了脏活累活抢着干,上一班护士为下一班人员做好准备工作的好传统。如小夜班接班后要进行肌肉注射,8-4班的护士就把药帮着溶好、摆好。遇着抢救工作,大家不分彼此,全力以赴。当时有两次大的伤亡事件都发生在下班时间,一是棉纺厂汽车爆炸案,一起是多人烧伤事件,这两次事件,没有通知,但大家听到消息时,都赶到科室投入到抢救工作中。优良的工作作风,让我受益匪浅,也为今后我做好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外科,抢救病人是经常的事,记得有一天我上8—4班,一肠梗阻肠破裂患者突然呼吸心跳骤停,赶紧进行心肺复苏,当时外科有几张带轱辘可以摇的床,但床比较高,做心外按压我只能跪在床边,不一会我就满头是汗,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滴,半个小时过去了,患者的儿子说,“薛护士,放弃吧,你们尽力了”,“再坚持一会儿,你爸他才50岁,太可惜了……”
奇迹终没有出现,我没能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但我们不放弃的工作精神,得到了患者家人的高度赞扬。
1985年的春节,我准备旅行结婚。当时科室人员少,大年三十我和杨一平护士长上通夜。这是一个不平静的夜晚,病房患者住得满满的,而且还有两个危重病人,我和杨护士长马不停蹄地忙了一夜。正在交班时,其中一危重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一阵心肺复苏抢救,总算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我匆忙在科室抹把脸,赶往火车站。疲惫不堪的我,坐在噪杂的车箱内,倒头便睡,火车上乘客的喧闹、春晚节目的热闹,也没有打扰我的好梦。
1987年,我调到手术室工作,配合的第一个手术是一大腿外伤的男性患者截肢术。碾挫伤特别严重,我刚来,只协助扶腿,当时的血腥气差点儿把我呛吐了。手术结束了,饭也吃不下,走路直打晃,到处闻着都是血腥味。侯艳琴护士长亲切的对我说:“手术室每天都要和血打交道,习惯了就好了,得吃饭,吃饱饭才有劲工作呀。”慢慢地,我适应了手术室的一切,并且很快独立值班。
手术室是一个团结的集体,也是一个欢乐的集体。马文安主任特别注重科室的文化生活,经常组织一些调动大家积极性、培养集体观念的活动。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大家每人准备一个拿手菜,在科室一起聚餐,大家放松心情,尽情欢乐。每年的医院文艺汇演,马主任都亲自督战,手术室的节目成了全院大家期待的节目,我们也没有让大家失望,每年的节目都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惊喜。
手术室工作是辛苦的,以前由于设备、技术等原因,手术时间都比较长,不能按时吃午饭是常有的事。有时一台大手术需要十几、二十几个小时,如显微外科手术,断肢、断指再植手术,血管接好了,血栓堵住了,拆了重新接,大夫说:”你实在太累了,就靠在墙上歇一会儿。”饿了,转台护士剥个鸡蛋喂到嘴里,喝口奶,继续干。记得一次食道癌手术结束时已是下午三点多,大家到一家饭店就餐,刚端上来一盘菜转眼就吃完了,服务员端上第二盘菜看到吃得光光的菜盘,就偷偷的笑。这些人怎么了?也不等菜上齐,难道是几天没有吃饭吗?当服务员得知,这是一群刚刚做完一台大手术的医生护士,到现在还没有吃中午饭,并且仍有一台手术等待着时,顿时露出敬佩的眼光,小跑着送上一笼包子,赶紧去催大师傅快点炒菜。当时的卢涵辉老院长返聘在我们科,也和年轻人一样,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而且是主刀。从老一辈身上,我学到了工作仔细认真、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的精神。
1993年我被派往省肿瘤医院进修学习胸外手术配合,三个多月后,已经配合刘书文医生一起开展了胸外手术,当时很多东西医院都没有,我们就自己动手做,绑带、小垫、支架、营养管等等,胸外手术的顺利开展,为峡市患者提供了方便。正应了当时我进修时带教老师的预言,我们学成后让许多周边百姓免受长途跋涉求医的艰辛。
1998年我被调到医院党办工作,离开了心爱的护理岗位。党办工作,对我来说是具有挑战的,首先是编辑每月一期的院刊《职工之友》。那时全院也没有几台电脑,从未摸过电脑的我,对党办赵玉英主任的调离蒙了圈。只告诉我怎样开机、怎样关机、怎样打字、怎样剪贴排版,就要编辑报纸?太不可思议了吧。李中远书记也振振有词地说,“给你三个月时间,必须拿下电脑操作。”凭着汉语拼音的功底,我开始摸索着打字,下班了就去街上打字复印店去看、去学,当月就出了报纸。
党办工作也很繁杂,除了党务工作外,全院的满意度调查、精神文明建设、投诉、宣传、义诊也都是党办工作内容。我们每年的“七一”都要进行庆祝党的生日文艺汇演,重温入党誓词活动,从策划到主持,我每年都圆满完成这项工作。
黄河医院是省级文明单位,每年都有一次复审检查,五年还要重新申报。记得有一次复审,湖滨区文明委提前两天来督导,说我们的资料不合格。就要来检查了,我和李玉华副书记去湖滨区法院参观他们的资料整理,回来后照着条款进行装订归盒,等后一盒整理完毕,已是凌晨两点多了。第二天,区文明委工作人员看到我们的资料,很是惊讶:“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在这么短的时间把资料整理的这么好。”我们顺利通过了复审。
2005年我到门诊部工作。门诊管理,对我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性,整个门诊加上医技科室管理,要想做好必须下大功夫,做更大的努力。卫礼堂院长要求提高门诊服务质量,开展一站式服务,即划价、缴费、取药只排一次队完成。门诊重新布局,将专业相近的科室集中在一个楼层,增加楼层收费,开放式挂号等一系列措施,使患者少跑路,缩短就诊时间。为了增强患者防病意识,开展了门诊健康课堂,每月都安排一名医护人员在候诊区讲授,零距离进行医患交流,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欢迎和好评。为了拓展服务,我们每月还组织下社区义诊一次,送健康到家门,对老弱病残患者就诊提供了方便。
传染病防治工作也是门诊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的手足口发病期间,也是门诊部忙的时候,分流患儿、协助就诊、维持秩序、保持环境清洁卫生等等,门诊部都干在前。三聚氰胺奶粉出现问题,全市喝奶粉的患儿均到医院排除是否患上肾结石,超声科每天除了正常接待门诊、住院患者外,额外增加一百余名患儿,患儿加上家长,每天超声科候诊区,包括四楼大厅都是满满的人,孩子哭声,家长询问声,使本来安静的候诊区乱糟糟的。
为了安排好患儿顺利完成超声检查,我和于胜芳护士长每天七点就到科室,做好准备工作,按患者到来时间排好队,做好登记,维持就诊秩序,中午大家吃碗盒饭接着工作,一干就到晚上七八点。每天紧张的工作,自己得了带状疱疹也没时间治疗,我就和皮肤科张洛燕商量,将治疗仪拿回家,晚上自己做烤电治疗,就这样边吃药,边理疗,没有耽误一天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顺利完成了此项任务。
虽然98年离开王字楼,换了工作地点,但对王字楼的感情一点没有减,每次走在王字楼的楼道里,都倍感亲切。在她之后,医院一座一座大楼落成,哪一个都比她气派雄伟,但在我眼里她仍然是黄河医院的“老大”。
35年有多长?35年差不多是人的一半人生,我的成长、我的成就、我的幸福都浓缩在这35年当中,这35年的回忆丰满了我的人生。人们常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我能和王字楼有35年的相识、相知、相濡以沫,不知道是怎样的一个天文数字才能算清,这就是我和王字楼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