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第一家医院竟是这样产生的!
医院,承载着生命的希望,是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守卫者。
1956年,伴随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大坝的兴建,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黄河三门峡医院(以下简称“黄河三门峡医院”)也在豫西大地扎根,这是三门峡市第一家医院。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黄河三门峡医院已走过61年的风雨历程,在三门峡的健康卫生事业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支援建设 安营扎寨
千百年来,黄河就像母亲一样哺育了中华儿女,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母亲河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视为“害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兴建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同年12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成立黄河三门峡工程局(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前身)。一时间,全国掀起了支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热潮。
1956年7月,卫生部根据国务院指示,将辽宁省旅大第三康复医院的160名医务人员,调往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当时医院设在大安村,8月定名为“黄河三门峡医院”,9月1日正式开诊。
为加强医院技术力量,国务院人事局从吉林、辽宁、江苏等地,以及南京军区、河南第一和第二康复医院、河南医学院、四川狮子滩工程局等调集大批优秀医务工作者来到三门峡。1956年底,黄河三门峡医院医务工作者增加到235人。
“漫漫黄土,一片荒凉,只有两排土坯房,这就是我将要工作的地方。”黄河三门峡医院前儿科主任宫淑莲是第一批辽宁省旅大第三康复医院前来支援三门峡建设的医务人员之一,今年84岁的她回忆道,“当时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医疗条件也十分有限,部分医疗工作无法开展,技术水平难以发挥。随着工程的不断进展以及大坝建设者、家属的加入,医院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不断增加的医疗需求。”该院领导决定在新城(现三门峡市湖滨区)新建一所医院,并筹建手术室,指定宫淑莲专门负责相关工作。筹建专业手术室并非易事,宫淑莲拿着一沓子的介绍信前往北京多家医院学习,从手术室布局、设施配备到消毒流程,她都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
1958年11月23日,一所建地面积34050平方米,主楼为“王”字形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11650平方米,可设置10个病区320张床位的综合性职工医院大楼竣工。同年12月,黄河三门峡医院由大安村迁到新址(现在医院所在地)正式开诊。
医院初建时的艰辛,令所有参与其中的医务工作者至今难忘。今年82岁的高立章于1956年从水电总局第一机械工程总队卫生科调剂来到黄河三门峡医院工作。回首往事,他感慨万分:“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国家高度重视,从人才引进、设施设备筹建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医院的建设起点也很高,可与省级医院水平相媲美。”高立章说,该院在当时就已经掌握了比较前沿的技术,比如开胸、胆囊切除手术等。
怀揣着服务大坝建设的美好梦想来到三门峡,扎根在这里……从此,豫西大地医学事业的发展史上深深地打上了黄河三门峡医院的烙印。
仁医仁心 造福百姓
关注民生,呵护健康,是黄河三门峡医院矢志不渝的使命。作为公立医院,该院承担了不少政府指令性任务,在一次次灾害面前,在一件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都留下了该院医务工作者情牵百姓、守护健康的身影。
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区伤亡惨重,全国各地紧急组织力量对其援救。7月30日,黄河三门峡医院奉水电部命令,派出12人组成的医疗队于8月2日赶赴唐山迁西县,抢救受伤人员50余名,其出色的工作受到水电部嘉奖。8月6日,该院接受来自震区的162名伤员,其中重伤67人,轻伤95人,大年龄为75岁,小年龄仅为5个月的婴儿。高立章对此次救援行动印象深刻,他说:“伤员来的前一天,领导就下发了紧急通知,并询问我能否妥善安置、治疗这么多病人,我立马回答‘没问题’。”时间紧迫,任重艰巨。高立章迅速从病房、床位增添和医务人员调配等方面制订出调配方案,“在当日中午伤员抵达医院时,病房、床位、医务人员全部配置到位,全员思想都高度集中在如何救援伤员上”。高立章说,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伤员先后痊愈返回家园。
几十年来,该院坚持定期组织专家开展义诊、健康宣教、对口支援、技术扶持等,无论是乡村还是大山深处,都留下了黄河三门峡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跋涉足迹和医术精湛的美誉。
此外,该院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向三门峡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提供医疗培训的平台。“当时,医院的医疗水平已经在全国小有名气,除了卢氏、灵宝等三门峡地区的医务工作者前来求教外,还吸引了商丘、徐州等地的医务工作者前来‘取经’。”高立章说,“我和同事们都带过许多‘取经人’,他们回去后大都成了骨干,为推动当地医疗事业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一路艰辛一路歌,从黄河三门峡医院走出了一大批影响豫西地区医学发展进程的大家,他们对仁心仁术的不懈追求,仍在继续传递、延续着,为豫西地区的医疗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该地区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支持。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奋斗,当年的工地医院在栉风沐雨中从容成长。如今,黄河三门峡医院已经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急救、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综合性医院,成为豫西大地上一艘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的“医疗航母”。
目前,该院拥有职工1300余人,编制床位1000张,年门诊量60余万人次,开设39个临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所老年护理院。2008年,成为国家三级综合医院,2010年获批为河南科技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是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河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此外,该院还承担着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新乡医学院等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任务。妇科、产科、儿科等20个学科成为三门峡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眼科是三门峡地区唯一的河南省医学重点培育学科。
建院伊始,该院始终把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作为立院之本,兴院之基。近年,该院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诊疗技术100余项,极大拓宽了诊疗领域,进一步提升了技术水平。目前,该院在学科规模、诊疗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水平。
同时,该院还鼓励广大医务人员紧密结合医疗工作开展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5年来,获地(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8项,大批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的技术水平,推动了学科建设发展,揭示并彰显了“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的丰富内涵。此外,该院每年举办各种高水平、高层次专业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前来讲学、手术教学,为晋陕豫“金三角”地区的医疗同行们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了本地区医疗技术的横向协作与纵向发展。
多年来,该院的医疗技术也飞速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先后有20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在该院落地生根。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该院在三门峡早开展的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体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多断面断掌再植等代表了三门峡地区整体医疗技术水平。近10年来,该院的医疗技术发展更加迅速,腹腔镜下胃、结直肠癌根治,非体外转流下肿瘤切除加上腔静脉置换、同期食管癌和肾癌根治,关节镜下交叉韧带修复重建,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等一大批新技术达到了省级先进水平。尤其是以胸腔镜、关节镜、宫腹腔镜等为代表的微创技术在胸外科、骨科、妇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等的广泛应用,以血管介入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技术在心内科、神经内外、肿瘤科、血管外科等的广泛应用,以内窥镜为代表的微创技术在消化内科、耳鼻喉科、呼吸内科等广泛应用,更是将全院的整体技术实力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该院不断加大对先进设备的投入,先后配置了美国GE1.5T核磁共振、飞利浦64排128层螺旋CT、瑞典医科达6兆直线加速器等先进医疗设备,为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设备支持。
如今,伴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该院正积极探索未来的发展之路。三门峡市老年护理医院的托管运营、市商务中心区医院的规划建设,启动了医养结合的新型医疗模式的探索,为该院的发展插上再次腾飞的翅膀。
新的发展蓝图已经展现在面前。放眼未来,黄河三门峡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骆宾动情地说:“医院的发展凝聚着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水电十一局、市卫计委的关心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同时也凝聚了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厚爱。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今后,医院医务人员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服务百姓健康为已任,以好的医疗技术,优质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为全市人民的健康服务。”
配文照片除署名外,其余为本报记者方梦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