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血管性介入诊断术

浏览次数:
字号:
+-14
一、如何诊断
血管性介入诊断术医生用导管插入患者体内的某支需要了解的血管,通过导管注入造影剂,使这血管能在X线下看得见,用血管造影设备将这一血管的形态及血液流动情况显示出来,再根据这些表现诊断血管是否有病,或者这些血管与疾病的关系,譬如,血管瘤、血管狭窄或闭塞可以直接显示,而恶性肿瘤可以根据其肿瘤血管的特殊形态予以诊断。当然,典型的表现容易诊断,不典型的诊断也很难。而且要确诊的话,还要做活体组织病理检查。
二、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血管造影诊断术可以用于以下疾病:
1.确定体内出血的部位与性质,如:①头部内出血,包括脑内动脉瘤、血管畸形、动静脉瘘等;②咯血;③消化道出血;④外伤性出血;⑤产后出血等。
2.诊断血管是否狭窄或完全闭塞,如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及血栓等,明确狭窄或闭塞的程度与部位
3.肿瘤的诊断或介入治疗前的检查,包括全身各部位的良恶性肿瘤,如肝癌、肾癌、消化道癌、恶性骨肿瘤、血管瘤或畸形、子宫肌瘤等。
下列情况不宜做血管造影:
1.造影剂过敏;
2.严重心、肺、肝等功能衰竭致生命垂危者;
3.凝血功能差,有出血倾向者,如血液疾病中的凝血障碍者;
4.全身感染败血症或穿刺局部感染者;
5.肾功能不全者应慎重。
$$分页$$
三、血管性介入基本方法
1.穿刺部位的选择 动脉造影常经股动脉穿刺,也可以用其他动脉。静脉造影多经股静脉穿刺,有时可经颈内静脉穿刺;下肢静脉造影多经足背静脉穿刺。
2.穿刺和插管方法 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皮肤消毒、铺手术巾→局部注射麻药→切开皮肤2毫米→细针穿刺→经穿刺针插入导丝、导管→透视下将导管插到所需显示的血管及其分支内→注入造影剂造影。医生在手术中插管时根据不同的血管的部位和行走方向,常需多次更换不同形状的导管,造影结束拔管后,医生用手压迫穿刺点10~20分钟止血并加压包扎。
四、术后注意事项
1.动脉造影者,穿刺侧肢体应保持伸直6~8小时,卧床12~24小时,防止穿刺处出血。静脉造影者在穿刺处压迫5~10分钟,卧床休息数小时即可自由活动。
2.动脉造影者应观察穿刺局部有无出血或者血肿,足背动脉是否搏动,肢体颜色、温度和感觉,防止意外。
3.根据病情监测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4~6小时。
4.必要时静脉输液并加抗生素,以加速造影剂排泄,防止造影剂造成肾功能损伤和预防感染。
五、诊断正确率
血管造影能诊断疾病的比率根据不同部位和原因而不同,大血管疾病或肢体缺血性疾病、静脉血栓等疾病诊断率在90%以上,肿瘤尤其恶性肿瘤的诊断率也可达90%左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为50%-70%,而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仅40%-75%。
$$分页$$
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1.造影剂反应。非离子造影剂反应的发生率为3.13%,其中严重反应为0.04%,离子型造影剂为12.66%,其中严重反应为0.22%。造影剂反应分为急性反应和迟发反应。急性反应为注射造影30分钟内出现恶心、呕吐、热感、荨麻疹、打喷嚏、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慢性反应可在注射造影剂后多在30分钟 到7天内出现。
2.心脑血管意外。多为自发性或原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发生率极低。
3.导管、导丝在血管内打结、成襻或折断。
4.导丝、导管穿通血管引起大出血死亡。发生率极低。
5.穿刺局部出血或血肿形成。多为凝血机制障碍,反复穿刺,术后压迫止血不够或患者过早活动等所致。
6.急性动脉栓塞。动脉持久痉挛、动脉壁损伤或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等可造成动脉栓塞而引起相应供血区域缺血,甚至坏死。
7.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动脉造影后卧床至下肢血流减慢,及下肢静脉造影后高浓度造影剂刺激血管内膜等原因诱发。
8.假性动脉瘤。多为导管、导丝损伤动脉血管壁而致。
9.其他。包括肝肾功能改变。
 
相关科室| 相关医生| 相关文章| 相关咨询| 相关视频| 相关疾病